2018年11月14日至15日,本是平常的周末,但我们经管学院2017级旅服专业同学来说说却与往日有着不同的色彩,是因为我们与乡村有一个特别的旅行。

14日清晨,我们坐在前往成都战旗村的大巴上,怀揣着许多问题去我们就上路了。

第一站我们到达的是战旗村的乡村十八坊,一个占地仅30余亩的农村工匠聚落,究竟有着怎样的吸引力?对于其他类似的农村地区又有着怎样的借鉴意义?通过走访发现:农村之于城市消费者,最大的魅力在于田园风光和传统农耕文化。“乡村十八坊”内集结了数十名农村工匠,并将村史馆搬入其中,用文创的形式,将乡土文化与现代经营相融合,不仅丰富了业态,也让村集体增收途径更加多元化,这是推进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十八个坊、十八个店,各有各的独特之处。


第二站我们前往了农科村,友爱镇农科村旅游的主体为“农家乐”旅游,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农户利用自家川派盆景、苗圃的优势,吸引市民前来吃农家饭、观农家景、住农家屋、享农家乐、购农家物。从事农家民俗旅游接待的农户目前已达180余户(包括外来投资者),在宽畅、舒适的四合院、楼房内挂上字画,其中不乏名人手迹,闲来品茗赏花,看书下棋,自得其乐。城里人休闲至农科村,饱尝农家风味佳肴,接受自然风景熏陶,返璞归真,回归自然,其乐融融。

农科村附近还有“子云亭”名胜。唐代诗人刘禹锡在《陋室铭》中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所述“子云”即指西汉一代大儒扬雄,“子云亭”即位于友爱镇子云村。

这里是扬雄先生的故里,在现今的子云村尚有“扬雄墓”,又称“子云坟”。“扬雄墓”为全国名胜古迹之一,1985年被列为成都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徐家大院,是古代民居和当代院落名称,具有浓厚的民俗风情和乡土气息。

第三站我们前往了竹艺村,道明镇以竹闻名,而竹集文化,美学,生态价值,景观价值,功能价值于一身,在川西林盘景观中发挥着其他植物所无法比拟的作用。

以竹造园,竹因园而茂,园因竹而彰;以竹造景,竹因景而活,园因竹而显。“道明竹艺村”,无比地舒适与闲情,不仅风景优美,花草丛生,还有众多的文创创意,集中于此,据说有五位竹编非遗传承人居住在这里。

新农村新创意,但是它的改变与扬名却是因为“竹里”网红建筑。坐落于此地的“竹里”,正是成都川西林盘的代表地标。在川西林盘,邻里之间就如同一首优美的田园诗,或抒情,或叙事。屋前修竹三两根,林下竹桌茶一杯,看的是青山耸翠,观的是田野烂漫,听的是鸟语蝉鸣。在川西林盘的家长里短中,演绎出的就是原汁原味的川西坝子生活美学。“竹里”这个名字取自诗头的两个字,整首诗的意境也凝结于此。“竹”是指环境,自然的场景;“里”是指文化,内心的归宁;竹林、房栊、鸟鸣、古琴、沉香等所营造的意境与场景,是一种远离纷扰都市生活的安静与祥和,也是返璞归真的乡村本貌。
竹里,不只是建筑。在天府之国的广袤土地上,星罗棋布地镶嵌着一颗颗、一块块“绿色翡翠”。这就是发源于古蜀文明时期的川西林盘,因其生物多样性造就了极其丰富的景观层次,郁郁葱葱、望而不透。
远远望去,竹里像是一个卧倒的数字8,被竹林包裹着,圆形小青瓦房与周围竹林、树木,与远山、田野相得益彰。其建筑内部更是曲径通幽,水景与山景之于两个中庭天井,营造出传统元素与设计美学的诗情画意。更不可思议的是,竹里从动工到建成仅用52天就完整呈现,800余平方米的建筑美到让人惊叹。近看,它却有着不一样的古色古香。

第四站,我们前往了明月村。明月村位于成都市蒲江县甘溪镇,距离成都市区90公里,幅员面积6.78平方公里,农户727户,人口2218人,村内有雷竹六千余亩、茶园两千余亩和四口百年古窑。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及陶艺手工艺传统,引进文创项目及艺术家、文化创客,形成以陶艺手工艺为特色的文创项目聚落和文化创客集群。探索发展“政府搭台,文创撬动、产业支撑,公益助推,旅游合作社联动,共创共享”的幸福美丽新乡村发展模式。目前已引入四十六个文创项目,一百余名文化创客。明月窑、蜀山窑陶瓷艺术博物馆、远远的阳光房草木染工房、明月轩篆刻艺术博物馆(传习所)、火痕柴窑工坊、画月民宿、呆住|明月酒店、明月樱园餐厅&民宿等三十余个文创项目已建成并开放;成立以农户为主体的明月乡村旅游合作社,承接旅游接待服务,推出明月酿、明月茶等旅游产品;带动村民发展文创及乡村旅游项目30个。目前已被评为中国乡村旅游创客示范基地,四川省文化产业示范园区、中国文明村、国家乡村旅游人才培训基地实训点、全国最美十大乡村等。2018年9月3日,作为四川省乡村振兴大会现场点位,接待省委书记彭清华和全省代表参观考察。2018年4月,以人才振兴带动乡村振兴的发展为题,登上央视新闻联播头条。2018年11月,CCTV13新闻调查进行42分钟《明月村的文创路》专题报道。被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四川日报等多家媒体多次报道,成为四川乡村振兴的一张名片和样板,在全国范围具有较高知名度。

明月村比我们想象中的大很多,所以我们骑着车依次按照明月村接待中心→明月轩篆刻博物馆(传习所)→远远的阳光房草木染工房→谌塝塝(奥北环保自助投放点→蜀山窑→火痕柴窑工坊→青黛蓝染设计工作室→竹驿站)→明月新村→明月窑→无名简居的路线骑行游览着。
到了下午我们听着陈奇“村民委员会主任”给我们讲述着她去台湾的经历、经验以及自身感受。因为她感染力般的讲解,让我倍感新奇,又有了对乡村旅游的不同的理解。
在未来我希望还有这样学习的机会,让我亲生体验、亲身感受由此来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
撰稿:文梦月
编辑:龚荣
审核:李清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