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6月伊始,我们久别重逢。6月1日,我校部分毕业年级学生返校。
从3月11日开始,我校老师监督学生每天打卡,确保掌握每位学生的具体情况。将近三个月的时间,大多数同学每一天都在期盼着生活能早日回归正常,能尽早回校。大家都没想到,不经意的分别后,竟是如此漫长的等待;更没想到史上最长的寒假,也抵不过对学校的思念。“也许真的回不去了吧,那个装满我所有美好的地方。”同学们每天都在关注班级群里的信息,生怕错过任何一个有关“返校”的字眼,可是日复一日,终是失望和阴霾吞噬了内心。“以前以为距离毕业还早,从没有想过真到这一刻,会对学校如此不舍。”也许是不喜欢没有告别仪式的分离,也许是不忍有关“最后校园生活”的计划被打得零碎,也许是不甘被一场猝不及防疫情撕裂我们与学校的联系。毕业生要离开学校这件事确实不必急于求成,大学生活的不完整成了所有毕业生的心结。迫切的等待返校,是所有毕业生对母校的告白。
所有的等待,都是为了抓紧岁月的希望。5月23日,我校开始对毕业年级学生25日是否要返校进行调查。这消息一出,班群里立刻炸开了锅,关于开学,好像有点儿眉目了。很多同学都急于返校,错把25日当成返校时间,风尘仆仆地赶到学校,却发现防疫期间,并不能走进学校的大门。学校正在为毕业生返校工作做准备,每一项工作都涉及学生的健康与安全,确保万无一失才能接学生回校。有过迫不及待、也有过埋怨和焦虑,但是唯一能够做的就是相信学校。终于,在5月29日,我们收到了明确的可以返校的音符,是这几个月最动听的消息。
曾经的每一次返校都“返”得漫不经心,无关痛痒。但是这一次的返程,似乎发现了以前没注意的风景,脑海里也不断生出从前在校的画面。最后一次返校的期待与第一次来校的经历不大相同,这一次的紧张里夹杂着思念,是岁月堆成的。
“你来,风雨再大我都去接你。”成都和都江堰客运站都有学校专门的服务点,有相应的老师记录每一位返校同学的信息。学校门口也早已有消毒人员、测体温的医生、核实信息的保安在等着我们,刚一下车就接收到“爱的洗礼”。进校门后又有各个学院的老师再次确认学生信息和身体情况并为学生分发“爱的礼包”,到寝室门口再一次测量体温、登记信息。学校为返校学生设置了层层关卡,每一关都是对学生的关爱、对家长的交代、对社会的贡献。从校门口到寝室,每一步都走得踏实且安心。
熟悉的学校略显冷清,我在高兴自己能回学校,也在遗憾有些同学想回却身不由己。离开校园、走向社会的这场战役才刚刚拉开帷幕,我们每个人都要为自己的工作、未来负责。没有学校的保护,每个人都要学会经历天南海北,四处奔波。面对日思夜想的校园,感慨万千。也许再没有机会坐在图书馆四楼靠窗的位置阅读了,但永远铭记图书馆的味道;也许再不能听敬爱的老师上一堂课了,但要永远感恩老师的教诲;也许再不能参加学校举办的锅庄比赛、篝火晚会、草地音乐节,但要将曾经的美好一点一滴珍藏,让它历久弥香;也许我们连一张毕业照都不会拥有,但无论天涯海角、身处何方,我们都会彼此挂念、相互祝福......
待疫情去,万物生,诸君共返阿师重聚。愿所有毕业生前程似锦,一切安好!
文:刘恋
编辑:周正
编审:郑文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