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举办了“中国新派朗诵的理论与实践”学术讲座
发布时间:2019-12-24 资料来源:

【本网讯】为提高我校学子对语言艺术的认识,获得诗歌朗诵技巧,提升将来作为教师职业的素质,2019年12月18日晚19时,我校国家级普通话测试员、中国新派朗诵重要参与人——韩晓玲老师于学术报告厅举办“中国新派朗诵的理论与实践”的学术讲座。文学与传媒学院副院长谭文旗教授、宣传统战部柏丽华教授、校工会常务副主席马代琼和两百余名学生聆听了本次讲座。讲座由谭文旗教授主持。

讲座伊始,韩晓玲简要介绍了“新派朗诵”及其创始人,她指出新派朗诵是一门严谨的知识体系、艺术学科,新派朗诵倡导自然的声音,抒发真实的情感。诵读者不用喊叫,就可以通过现代的电声技术(扩音设备、麦克风)细腻地、准确地、不受个体声音限制地抒发情感。新派朗诵创始人是我国著名的朗诵艺术教育家左旗。

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韩晓玲特别以诗歌《青春中国》为例,用新派朗诵理论与实践分析了爱国题材诗歌的朗诵技巧。她指出,诵读一篇文章,第一步要做到通读文字,无论散文还是诗歌,找到文字的基调即文字蕴含的内在情感色泽,欢愉、伤感、悲愤或庄重,温暖、清愁、欣喜、婉转、歌颂、怀念……;第二步要分析句子的类型,陈述句、描述句等;第三步要分析重音、找到断句,因为重音位置不同,句子的意义也会随之发生变化。改变断句,也有表现句子成分的功能;第四步要注意气息补充和运用的方式。她强调,朗诵时眼前要有景(沉浸在文字蕴含的画面中)、心中带着情(通篇的感情色彩)。

韩晓玲指出,《青春中国》通篇的感情基调——凝重而庄严,是庄重的,即使喜悦也不可能是欢声笑语的,一定要内敛。对于一个从苦难深重的历史中艰难成长起来的中国,始终带着使命感、危机感。不能轻率,过分的张扬地去表现。怀着对我们苦难深重的祖国深切的疼惜,就像疼惜自己的母亲。在200多年前,那个黑暗的时代,她那么软弱,甚至没有骨气,被人欺凌,但你是爱她的。所以,声音状态不可能是亮色的,主题色调:凝重、深厚的语气。

最后,韩晓玲以朗诵《你的名字》作为结语,用其深厚的朗诵功底和优美的声音,向大家展示了语言艺术的魅力。

供稿:文学与传媒学院

编审:郑文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