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教育学院“文昌薪火,彝路同行”实践队赴中所镇开展三下乡志愿服务
发布时间:2025-07-15 资料来源:

【教院讯】文昌故里传薪火,石榴结籽心连心。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阿坝师范学院教师教育学院“文昌薪火,彝路同行”实践队在指导老师黄敏的带领下,赴凉山彝族自治州越西县中所镇陶家营村开展志愿服务活动。

7月10日,实践队走进越西县中所镇陶家营村,正式开启此次“三下乡”行程。

作为一支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核心主题的志愿服务队,队员们满怀热情与责任,在越西县中所镇陶家营村的家风家训馆内,开展了一场融合文化传承、理论实践与互动体验的“三下乡”志愿服务活动,为当地学生送上了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体验。本次志愿服务活动不仅内容充实,更注重体验感,实践队围绕理论宣讲、文化体验、实践调研、作业辅导等多个维度有序推进各项活动。

7月11日,实践队围绕民族文化开展理论与实践活动。成员以“彝族服饰文化体系解析”“民族特色美食”“中国少数民族特色节日风采”为主题开设了理论课程,让学生们深入了解民族文化的多样魅力。谈及民族服饰时,实践队很荣幸在现场邀请到一位身着彝族服饰的老奶奶分享彝族服饰文化;讲述彝族火把节传统流程“祭火、玩火、送火”时,现场学生高声回答:“我也会扎火把”;介绍彝族“坨坨肉”的烹饪技巧时,学生纷纷踊跃分享自家的制作技巧;彝族漆器理论学习与实践活动中,学生在实践队成员的悉心指导下,动手体验漆器制作的基本工艺与特点,用色彩笔在纸盘上描绘传统纹样与创新图案。

7月12日,民族文化课程继续延伸,“彝族传统的房屋建筑”“藏羌剪纸:民族记忆与交融之美”“书法体验课”等主题理论课程依次开展,并深入沟通交流进行实践调研。同时,实践队成员还带领学生开展了剪纸、书法等传统文化实践活动,通过耐心示范与细致指导,让学生在亲手操作中感受传统文化的独特韵味与魅力。

7月13日,实践队成员以“彝海结盟与民族团结”“奢香夫人”“三千孤儿入内蒙”为主题开展红色文化理论课程,并带着学生朗诵《中华颂》。课堂上,成员以多媒体设备、图文、视频、手工教具等多种形式向学生讲授红色故事。在讲述“彝海结盟”故事时,设置角色扮演环节,让学生们在沉浸式体验中感受革命历史中的民族团结力量,深刻理解红色故事背后的精神内涵。学生们积极投身互动活动,主动思考问题、踊跃提问作答,整个课堂氛围活泼热烈又井然有序。在知识的浸润与实践的体验中,孩子们对文化的认知愈发深刻,情感联结也更为密切。

除了丰富的课程与活动,实践队还为学生精心准备了帆布包、铅笔套装、定制徽章及笔记本等学习纪念品,传递关怀与鼓励。课间休息时,实践队成员还带领学生跳起彝族达体舞,在欢快的节奏中增进与学生的互动,让学生感受本民族舞蹈的活力与魅力。

本次活动采取了理论阐释与实践体验相结合的教育方式,使当地学子得以近距离领略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阿坝师范学院的志愿服务团队以青春的活力播撒文化之种,于传承文化血脉的过程中凝聚民族情感,生动地诠释了“文昌薪火承文脉,彝路同行共奋楫”的深远内涵。


文图:实践团

一审:顾  鹏

二审:范燕华

三审:邓志光